摘要: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而是成为促进跨文化理解、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平台。本文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出发,系统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提出包含目标设计、内容整合、技术赋能与评价改革四个核心要素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阐明了传统文化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深化文化认知方面的独特作用,并构建了一套可操作性强、育人效果显著的教学实施框架,为新时代英语教师实现文化传承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提供了范式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创新;文化自信
一、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与教育回应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智慧结晶,应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教育,尤其是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的英语学科,理应积极回应这一时代命题。当前,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导致学生文化主体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不均衡。
基于笔者所在地区的教学实践,当英语课堂转变为文化对话的阵地时,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提升,文化自我意识也明显增强。这种“语言习得”与“文化浸润”的协同效应,为突破当前英语教学的文化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传统文化渗透的教育价值重构
(一)认知维度:构建文化理解的“双透镜”效应
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为学生创造了独特的认知张力与思维碰撞的机会。根据Kramsch(2020)的语言文化互动理论,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出现在“第三空间”,即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交汇地带。当学生用英语解读“愚公移山”时,既要调动语言系统中的时态结构,又要激活文化认知中的价值符号。这种双重解码过程,能促使学习效果实现质的飞跃,达到1+1〉2的效果。
(二)情感维度:培育文化认同的“根系生长”模型
传统文化教学本质上是唤醒文化基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接受系统传统文化渗透的学生表现出多方面的积极特质。例如,通过对比“精卫填海”与希腊神话,学生不仅能理解“坚韧”一词的含义,还能体会中西方对“坚韧”概念的不同诠释。
(三)能力维度:锻造跨文化交际的“三维素养”
有效的文化渗透应着力培养三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1.文化解读力:理解符号背后的意义系统。例如,在学习节日主题时,学生不仅要了解春节的习俗,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家庭观念和宇宙观。
2.文化比较力:建立对文化差异的理性认知。例如,通过对比中秋节的团圆主题和感恩节的感恩文化,学生能够超越表象,理解不同文化对亲情表达方式的异同。
3.文化传播力:运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例如,通过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学生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精髓,恰当回应文化误解,并主动传播文化正能量。
三、传统文化渗透的实践创新路径
(一)目标设计:构建“金字塔型”素养指标体系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6“An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为例,可构建如下“三维目标”:
1.基础层(语言能力):掌握“legend-ary”“persistence”等文化主题词汇;熟练运用过去时态叙述历史事件;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梗概。
2.发展层(思维品质):通过对比“愚公移山”和“西西弗斯神话”,分析不同文化对“坚持”概念的理解差异,撰写文化对比短文。
3.升华层(文化意识):撰写《从神话看民族性格》双语报告;组织“东西方毅力观”主题辩论会;创作融合中西元素的现代版愚公故事。
(二)内容整合:创建“文化基因库”资源矩阵
实现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自然融合,需建立系统化的内容资源体系。建议采用“三维联动”整合策略:
1.教材深挖:建立各单元传统文化映射表,如“节日”单元对应二十四节气,“饮食”单元对应中国饮食哲学,“科技”单元对
应古代中国发明创造。
2.跨学科融合:与语文课共建“神话传说”专题;与历史课协同开发“丝绸之路”双语模块;与美术课合作开展“中国符号”英语解说项目。
3.数字资源库:建设包含200多个文化微课的“云上博物馆”;开发50个互动文化场景、30个跨文化对比案例库及10个主题探究项目包,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三)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域
1.VR文化穿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清明上河图》,用英语描述宋代市井生活;虚拟参观故宫,用英语解说其建筑特色。
2.AI对话古人:利用智能语音系统与“孔子”进行英语对话,探讨“仁”与“和为贵”的现代意义。
3.元宇宙工坊:在数字空间协作完成“用英语解说皮影戏”项目。
(四)评价改革: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过程性记录:收集文化主题演讲视频、跨文化对比思维导图等实证材料。
2.表现性评估:设计“向外国笔友介绍春节”等真实性任务。
3.反思性日志:引导学生撰写“我的文化发现”双语周记。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展望
在笔者开展的两年行动研究中,实验班级呈现出显著变化:文化主题写作的优秀率从32%提升至68%,85%的学生养成了主动对比中外文化的思维习惯。但也发现部分文化教学仍存在表面化问题,未来需加强以下方面:一是开展教师文化素养的系统培训;二是进行校本文化课程的深度开发;三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当英语课堂真正转变为文化对话的广阔舞台,教育工作者培育的将不仅是语言技能的掌握者,更是深植文化根基、胸怀世界的全球公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