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内陆开放新高地,肩负着为区域发展输送具备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使命。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以下简称“国才考试”)秉承“职场情境、能力导向、沟通为本”的理念,为陕西应用型本科院校破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瓶颈提供了新视角与新动能。
关键词:国才考试;应用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为陕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其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前沿。在这一大背景下,陕西对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国才考试作为衡量国际人才英语能力的重要标准,其理念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深入研究基于国才考试理念的陕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对于提升陕西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才考试理念特色
(一)核心理念剖析。国才考试高度模拟真实国际职场场景,着重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运用英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聚焦“沟通”“协作”“思辨”三大核心职场软实力,突破了单纯语言知识的考核范畴。此外,国才考试致力于培养能够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人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家形象构建提供直接支持。
(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深度契合。国才考试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均聚焦于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具备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国才考试强调的沟通、协作与思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在国际化职场中立足的关键,与应用型本科注重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养”高度契合。同时,国才考试的评价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构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提供了权威、客观且国际化的参照依据。
三、陕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瓶颈
(一)目标定位不鲜明。“国际化”培养目标大多停留在宏观口号层面,未能与陕西本土产业发展及“一带一路”节点建设中的具体岗位需求深度对接,如懂技术的国际商务经理、能进行跨文化技术沟通的工程师等岗位人才匮乏。这导致培养方向模糊,人才特色不突出。
(二)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国际化课程多停留在增设语言类或概论类课程的阶段,未能将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全球行业知识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全球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缺乏针对陕西企业“走出去”实际需求的实质性内容。
(三)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严重脱离实际需求,实用性不足。尽管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础环节,但过度偏重于此,导致教学方式僵化单一。实践性、互动性及情境化教学明显缺失,课堂活动多局限于单向灌输和抽象理论讲解,缺少让学生动手操作、协作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教学未能有效弥合课堂学习与职场实践之间的差距,致使毕业生适应期长,竞争力受限。
(四)实践平台缺乏。支撑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明显滞后,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高质量、长期稳定的国际校企合作平台极度稀缺,现有合作多停留在较浅层次,缺乏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本土企业日益增长的国际化业务所蕴含的宝贵实践资源未能被有效识别、对接并引入教学过程,大量真实的国际业务场景未被充分利用作为教学资源。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现有评价方式 较为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标国际职场能力标准及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如基于真实任务的绩效评估、企业导师评价),导致难以有效诊断和引导学生在沟通、协作、思辨等核心能力的发展。
四、基于国才理念的陕西应用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明确“陕西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深入调研陕西自贸区、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企业、本土跨国经营企业及“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对国际化人才的具体能力需求,结合院校优势专业,精准定位培养目标。例如,将“精通装备制造技术并擅长国际项目沟通的工程师”“熟悉国际文旅市场规则并能进行文化外宣的策划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把国才考试所倡导的沟通、协作、思辨核心能力,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具象化为各专业可衡量、可达成的人才培养规格。
(二)重构“能力为本、模块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系统设置对标国才能力要求的模块,如“国际职场沟通策略”“跨文化项目管理”“全球视野与批判性思维”。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国际行业标准、前沿技术动态、跨文化案例分析。开发“陕西特色”校本模块,开设“‘一带一路’与陕西机遇”“陕西优势产业国际拓展实务”等课程,强化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三)创新“实践驱动、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围绕陕西企业真实国际业务案例或模拟场景,组织学生团队协作完成项目,强调沟通、协作及问题解决能力。广泛应用基于国才考试任务类型的模拟实训,利用VR/AR技术构建沉浸式国际职场环境。引入大量反映陕西企业国际化实践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决策,通过翻转课堂促进深度互动与能力内化。
(四)搭建“多元协同、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与陕鼓、法士特、陕旅集团等在陕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订单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或实践课程载体,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积极与“长安号”沿线国家高校、企业及机构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开展短期交流项目及跨境产学研项目。
(五)建立“多元评价、能力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国才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国际化沟通能力的重要参考,并使国才能力标准反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进。在项目学习、情景模拟和实习实践中,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及企业导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估学生的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和跨文化适应等能力表现。建立电子档案系统,持续记录学生能力成长轨迹。
参考文献:
[1] 刘春阳.新型考试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以“国才”考试(高级)为例[J].林区教学,2020(11):73-75.
[2] 杜鹏举.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24,34(2):99-103.
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基于国才考试理念的陕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5HZ0829)成果;2023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研究项目“陕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FCRS20232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