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应对青少年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教育路径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 郭惠瑛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青少年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然而,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他们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近年来,部分学生在社交平台或群聊中传播不健康视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具体教育案例,从问题处理、健康上网引导、青春期性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
  在一次家长会后,有家长向笔者反映,班上以A同学为首的几名男生,偶尔会在学生QQ群发布一些不堪入目的黄色视频或动画。该行为对其他同学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家长希望老师能及时介入,制止此类行为,净化班级的网络环境。
   三、问题分析与处理方式
  鉴于事态较为严重,笔者利用课间时间私下向几名学生调查了解情况,迅速掌握了基本事实。放学后,笔者将A同学单独留下进行教育。首先,严肃指出其行为的不文明性,强调学生应遵守道德准则、明辨是非。待A同学初步认识到错误后,进一步明确告知其传播不健康视频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须承担法律责任。在理与法的双重教育下,A同学及其他几名涉事学生均承认了错误,并承诺不再犯。此后,班级群恢复了清朗与纯净。
  四、反思与建议
  尽管事件得以迅速解决,但仍有许多值得总结与反思之处,可为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一)巧妙应对,智慧化解矛盾。此次事件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得到处理,得益于适当的处理方式。首先,教师在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前,先对事件进行了调查核实;其次,掌握事实后,选择与当事人私下谈心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避免公开批评以扩大影响,在维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给予其改正机会。可以说,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是此次教育成功的基础。
  (二)未雨绸缪,尽早进行健康上网引导。在数字化时代,青少年接触互联网更加便捷。各类网络平台中充斥着大量未经筛选的内容,包括暴力、色情和虚假信息等。微信群、QQ群等封闭性社交圈进一步加速了不良内容的传播,使得网络污染无孔不入。面对此类信息,部分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从众心理”或“猎奇心态”的影响,转发不健康视频。
  健康上网的引导应从低年段开始,家校协同,共同抵制网络污染,守护好孩子的精神净土。家长应及早认识到网络污染的危害,提升网络监管意识与能力,敏锐察觉并及时干预。学校与社会层面也应尽早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宣传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增强其判断力与分辨力,助力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优化青春期性教育,促进身心健康。研究显示,青春期强烈的好奇心与性教育不足,是诱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视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青春期教育中“谈性色变”的现实困境。学校应以科学的态度开设生理健康课程,系统性地优化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性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优化青春期性教育,首先要优化教育观念:要正视性教育的必要性,积极面对,不回避或淡化;要正确认识性教育并非专职教师一人的责任,而需要全校乃至社会共同参与。其次要优化教育内容:通过讲授生理知识,帮助学生揭开性知识的神秘面纱,缓解因无知而产生的好奇心理,减少过度关注;要加强性心理和性伦理教育,通过正确的引导,为学生释疑解惑,增强其道德意识。最后要优化性教育形式:除开展青春期生理与心理讲座等传统形式外,还可以采用法治讲座、小品、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在社会层面也可制作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在全社会引起反响,增强教育效果。
  总之,青春期性教育应讲究方法与策略,通过科学、全面的性教育,提升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提高文明高度,加强法治教育。在公开场合传播不健康视频、漫画,无论出于何种心理,均属错误且不文明的行为。教师应加强思想教育,明确行为边界,指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和第六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的,都属于违法行为,凡违反者均交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因此,教师除了从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开展法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增强其法治意识和自我约束力,避免因无知或盲从而触犯法律。
  (五)正本清源,构筑清朗的网络空间。对青少年使用手机及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宜疏不宜堵。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并为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青少年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而网络污染就像个大染缸,存在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
  整顿网络污染需要从源头入手,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污染,尤其需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项紧迫且不容推卸的社会任务。随着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有望形成更加清朗、安全、健康的网络生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传播不健康视频的行为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家庭、学校与社会应携手合作,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健全的性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应持续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成长空间,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