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2年11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明确指出教师需具备“利用智能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当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课堂教学评价正从经验驱动逐步转向数据驱动。“5G+智慧教育”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系统(以下简称“CSMS”)作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成果,借助多模态数据分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精准的“数字画像”。
二、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教研局限性
1.依赖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数据驱动。部分教师习惯等待指令安排,主动思考与追问的意识淡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对课堂中潜在的隐性问题及学生深层次的学习需求缺乏敏锐的洞察力,难以精准把握教学的关键要点。
2.教研形式固化,教学效果难以凸显。教研形式固化,如公开课观摩,教师参与度不高、活动反馈周期长,从活动开展到问题发现、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要经历较长时间,难以实现教学动态改进与及时优化。此外,教研活动重“课”轻“研”普遍,过度关注“磨课”和“就课论课”,对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入探讨,使得教研活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数字素养缺乏
部分教师对CSMS等新技术存在“不会用、不敢用”的心理,尤其在数据解读与分析能力上存在短板。调研显示,50岁以上教师对课堂互动数据的分析能力显著低于青年教师。
三、CSMS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一)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CSMS集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涵盖学科知识、教学案例、教育政策等内容,并支持个性化推荐功能。它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推送相关内容,帮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快速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学科前
沿动态。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CSMS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能将课堂互动转化为量化数据,让教师更清晰地看到课堂的全貌,提供科学的教学反馈信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可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调整教学策
略,优化教学内容。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CSMS记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师言行、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同行评价等各种数据,为构建教师课堂评价体系提供了多元化的数据来源。这有助于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动力,助力教学改进,也为学校建立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CSMS赋能教师成长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数据驱动的教研体系,实现精准诊断
1.课堂全流程数字化追踪
(1)课前诊断。教师通过CSMS上传教案,系统自动分析目标定位与教学设计的匹配度。如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利用CSMS生成“四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问题链框架,提升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2)课中实时反馈。借助AI语音识别与情感分析技术,系统实时监测师生互动频率、学生专注度等指标。例如,教师可通过CSMS发现课堂中“学生主动发言率低”的问题,调整提问策略后,互动率提升了42%。
(3)课后数据复盘。CSMS可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报告,包括课堂雷达图、学生思维激发指数等10类报告,帮助教师定位薄弱环节。如通过对比教师A的《冀中地道战》与《搭石》课例数据,发现“合作交流”指数提升25%,关键在于“问题链设计优化”。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剖析,教师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2.跨学科协作教研建立“学科教研组+技术团队”双轨机制,将CSMS的数据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通道,在开放、连贯的问题设计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如通过“语文—数学—英语”跨学科课堂观察,发现“情境创设”对思维激发的普适性规律。
(二)个性化教学改进,促进教师能力迭代
1.分层培养策略
(1)实施青年教师“三期课例实证”。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新生力量,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但在教学经验与研究能力方面尚显不足。为此,我校实施了青年教师“三期课例实证”培养计划,每学期要求青年教师完成3节CSMS诊断课。借助CSMS的强大功能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数据分析,精准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助力青年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2)发挥骨干教师“课题引领”作用。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也是教学工作的领头人。我校积极鼓励骨干教师以CSMS数据为支撑申报课题,完成了“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研究,有效带动了全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基本功,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2.精准教学策略优化
(1)问题链设计。教师根据CSMS“学习发生方式”指数,积极调整提问结构,通过增加“解释欲激发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从程序化思维转向批判性思维。
(2)差异化反馈。CSMS能够自动识别学生类型,如学优生、学困生,并生成个性化辅导建议。如教师根据CSMS数据,发现学困生课堂参与度低,设计了“分层提问—情景模拟—即时反馈”的教学策略,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
1.“CSMS+知行理论”融合研修
我校将CSMS数据与知行学习理论相结合,形成“观察—诊断—改进”闭环。如开发“课堂观察量表”,聚焦师生互动、思维激发等维度,设计“焦点学生三维三类观察表”,结合CSMS数据精准定位学生参与度问题等。
2.联动与资源共享
邀请行业专家、学者等参与CSMS的建设与应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通过CSMS数据对比促进经验传承,缩短新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CSMS资源,通过校际联盟、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合作。
五、结语
CSMS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教育理念革新的重要载体,它能帮助教师全面看清课堂全貌、精准找准改进方向。以数据赋能推动教师从依赖“经验主义”走向基于证据的“循证教研”,从独自探索的“单兵作战”转向相互协作的“协同共生”。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应用,将持续推动教师成长、优化教育生态,为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