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导航是指在宏观决策、产业规划、企业经营和创新活动中,以专利数据为核心,深度融合各类数据资源,全景式分析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经营决策和技术创新方向,服务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决策精准度和科学性的新型专利信息应用模式。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下称“双创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专利导航作为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的桥梁工具,能够在“双创融合”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依托知识产权制度供给与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专利导航通过专利信息的权益纽带和技术链接功能,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机聚合;另一方面,专利导航通过精准导向和系统支撑,形成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进而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精准引导科研创新
专利导航贯穿科技创新的全过程,能够根据不同研发阶段的知识产权需求,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支撑,从而实现对科研活动的精准引导。
在科研立项阶段,专利导航依托全球专利数据可对技术发展趋势、竞争对手专利布局、核心专利法律状态等进行多维度分析。专利导航可绘制特定技术领域的“全景图谱”,帮助科研团队识别现有技术空白、潜在创新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利风险,避免“重复研发”和侵权风险。通过对核心技术发展趋势的梳理,专利导航能够优化研发目标设定与研究方案设计,提高科技创新的起点和原创性。
在科研实施过程中,专利导航可基于动态专利监测和竞争对手分析,系统掌握领域内的重点与热点技术方向,实时追踪前沿进展。针对研发过程中的技术路线调整与专利风险,专利导航可实时跟踪领域内专利申请、授权及法律状态变化,指导研发团队开展规避设计,如绕开现有专利保护范围或申请专利交叉许可,降低侵权风险;同时,结合技术研发进度,规划阶段性专利布局策略,如核心技术抢先申请、关联技术补充布局,形成“技术研发—专利保护”协同推进的格局。
在科研成果产出后,专利导航能够对成果的专利保护强度、市场应用前景及潜在竞争格局进行评估。通过成果转化与专利运营分析,提出专利组合布局与成果产业化路径的优化建议,实现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顺畅过渡。同时,持续的技术发展态势跟踪,有助于科研团队发现新的创新机会和合作空间,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迭代与升级,避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例如,部分高校通过专利导航识别新能源领域产业需求,将实验室研发的储能材料技术定向转化至动力电池企业,实现“科研—产业”无缝衔接。
系统支撑产业决策
产业创新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特征,专利导航通过构建产业发展方向导航、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路径导航三大模块,为产业决策者与市场主体提供系统性支撑。政府部门依托专利导航成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产学研合作,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
专利导航全景展示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和演化规律,明确产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沿热点,为政府部门和产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通过聚合宏观层面的专利和产业数据,专利导航分析可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专利导航分析往往会梳理出产业领域内核心专利集群,地方政府能够据此制定科研支持政策,吸引相关领域顶尖人才和项目向本地集聚,从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这实际上实现了专利价值对产业运行效益的有效支撑。更宏观而言,通过建立专利导航成果共享和运用机制,专利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为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服务,形成知识产权制度在产业运行中的综合运用。例如,专利导航分析能够明晰特定产业的发展定位与阶段,揭示该产业在全球范围的技术演进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评估区域或国家在该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不足,前瞻识别未来可能出现的产业风险与挑战。基于这些分析,政府可以据此调整产业布局、确定重点突破方向和资源投入重点,做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专利导航提供的“专利情报地图”不仅能够指导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活动,还能够在宏观层面对区域和产业的发展路径起到导航指引作用,从而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螺旋”发展模式。专利导航通过在微观层面为企业提供研发决策、专利布局、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撑,在宏观层面为政府把握产业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实质上搭建起了贯通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
积极应对挑战
虽然专利导航在促进科技和产业融合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迫切需要解决。
首先,理论支撑有待提升。当前专利导航实践中存在过于注重操作流程规范、对其背后理论机理研究不足的问题。对此,应强化对专利导航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加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专利导航内涵和价值的宣传解读。定期总结各地专利导航实践经验,上升为可推广的理论成果,指导后续实践。
其次,专业人才和技术工具还需加强。专利导航工作对复合型人才要求高,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信息分析人才,但目前这类专业人才数量有限。对此,应加大专利导航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内部加强人员培训;另一方面,支持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情报分析相关课程或专业方向,为行业输送后备人才。
最后,导航成果须加大推广应用。一些专利导航项目完成后,其成果报告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重报告、轻落实”的情况。这可能是创新决策部门和专利分析部门间缺乏协同,或者导航建议缺乏明确的落实机制所致。结果导致大量有价值的导航结论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影响了工作实效。对此,应建立健全专利导航成果运用机制,将导航结论真正融入决策流程。在政府层面,应明确要求将专利导航分析作为制定重大科技计划、产业规划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在立项论证时应参考专利导航报告。对于企业,则应将专利导航建议纳入企业研发管理流程。
(作者单位: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