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社科普及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笔者认为,西安市应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现代社科普及体系,助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使社科普及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软实力”支撑。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社科普及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战略研究,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社科普及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西安社科普及的优势与资源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西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登记在册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24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8处,各级各类博物馆159座。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兵马俑、华清宫、大雁塔、小雁塔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社科普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科普及的重要载体。
  (二)雄厚的科技资源。西安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文教中心,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雄厚的科技资源使得西安在社科普及中能够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增强社科普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唐大明宫遗址区通过数字化复原和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构建西安特色现代社科普及体系
  (一)政府主导。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的社科普及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大对社科普及的资金投入,为社科普及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要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科普及工作,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支持企业、社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社科普及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运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例如,西安市科协联合多家单位成立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和品牌科普教学联盟,共同推动科普工作。
  (三)科技赋能。充分利用西安的科技资源,将科技手段融入社科普及的全过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新社科普及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形式,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社科普及平台。如利用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场景,通过线上科普平台提供丰富的社科知识资源等。
  (四)特色鲜明。立足西安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社科普及品牌。深入挖掘周秦汉唐等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西安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推出一系列具有西安特色的社科普及项目和活动。例如,以秦汉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以唐文化为背景的沉浸式演艺等。
   四、坚持守正创新,提升社科普及“软实力”
  (一)制度赋能。建立健全社科普及工作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为社科普及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对社科普及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社科普及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强对社科普及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确保传播的内容准确、科学、积极向上。
  (二)技术赋能。不断创新科技手段在社科普及中的应用,提高社科普及的效率和效果。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拓展社科普及的传播渠道,扩大社科普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展社科普及活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参与。
  (三)文化赋能。深入挖掘西安的历史文化内涵,将优秀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举办文化讲座、文化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让人们在感受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加强社科普及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特色鲜明”的现代社科普及体系,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与科技资源,打造特色科普品牌,能够使社科普及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软实力”支撑,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助力西安早日实现“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Z].2022.
  [4]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Z].2025.
  [5] 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Z].2021.
  [6] 张宝通.西安建设“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高地的战略思考[J].人文杂志,2022(1):15-21.
  [7] 郭亚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逻辑与时代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4):56-64.
  [8]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J].建筑学报,2023(4):1-5.
  [9] 陈锋,王娟.数字技术赋能社科普及:机理、路径与展望[J].科普研究,2023,18(5):31-37.
  [10] 祁述裕,孙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路径创新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3(2):78-85.
  [11]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建设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研究[R].2023.
  [12] 李国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城市软实力提升[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7):1-8.
  [13] 顾江.文化遗产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
  [14] 西安市统计局,西安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西安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2024.
  [15] 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