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北广袤的荒漠,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侧至贺兰山以西,分布着八十多处陨石富集区。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陨石落地后能长久保持原始状态,成为探索宇宙奥秘的热门之地。
荒漠猎陨极具吸引力,却也充满挑战。出发前准备至关重要。荒漠环境恶劣,夏季地表温度超60摄氏度,冬季寒冷异常,沙尘暴说来就来。参与者要备足饮用水,建议每日3—5升,还需带上防晒衣物、高帮防沙鞋等基本装备。卫星电话、GPS设备、急救包和高能量食物必不可少,而且不可单独行动,要提前告知亲友行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进入自然保护区或军事管理区,需提前办理审批手续。
科学工具是猎陨的好帮手。带强磁铁的磁力棒可在沙地表面拖扫,快速识别含铁陨石;金属探测器能发现埋藏较深的铁陨石或石铁陨石;样品袋、定位设备、数码相机和标签本等,为现场鉴定与记录提供便利。不过,细致观察和耐心排查才是决定猎陨成功的关键。猎陨者要缓步行走,不放过任何地面异常物体。
怎样识别陨石呢?新落地的陨石表面有深褐或黑色熔壳,这是穿越大气层时表面熔化冷却形成的玻璃质薄层,部分陨石还有“气印”结构,类似拇指按压痕迹。陨石内部常见金属颗粒或球粒构造,材质致密,手感沉重。但这些特征会随时间风化减弱,且地球岩石如铁矿石、火山熔岩等外观与陨石相似,容易误判。
发现疑似陨石后,要用洁净样品袋封装,记录发现时间、地理坐标和环境特征,并多角度拍照。返回后,可借助权威图鉴或咨询专家初步判断,最终确认需送往具备资质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等,通过矿物成分等分析鉴定。若陨石有科研价值并申请国际命名,要保留不少于20克的标本。
荒漠猎陨是一场融合地质、天文与野外实践的科学探索,寻找到的每一块陨石都有着它特有的信息,对科研事业的发展有巨大帮助。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