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认知衰老过程中伴随着一种“蒲公英与兰花”现象。这项研究发现,“兰花型老人”的认知储备会比“蒲公英型老人”更易受到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儿童成长理论中。有一类孩子的皮质醇水平更高、自主神经系统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更强,即“兰花型孩子”,反之则是“蒲公英型孩子”。具体而言,“蒲公英型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对环境适应性强,但蒲公英开出来的花并不出众;而“兰花型孩子”则像兰花,对环境有苛刻的要求,但若获得好的培养,就会如兰花一般惊艳绽放。
研究人员将老年人的认知储备水平从低到高分为C1到C5五个级别,通过评估发现:有一类老人,认知储备比较均等,集中在C3水平,他们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关联性不紧密,即“蒲公英型老人”。另一类老人的认知储备水平则表现出明显的环境高度敏感特征,且认知储备水平不均衡,从C1到C5都有,即“兰花型老人”。他们中,受积极因素影响较多的,认知储备水平较高;受负面影响较多的,认知储备水平则偏低。
“蒲公英”和“兰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它们没有优劣之分。性格“皮实”的“蒲公英型老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幸福感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力。“兰花型老人”可能会表现出经常担心自身健康或时常挂念外界人和事的特点,那么,他们就要重视为自己打造一个健康、安定的生活环境。老人可以经常告诉自己:“如果我是兰花,就让花朵最高洁;如果我是蒲公英,就让种子播撒最远。”无论“兰花型老人”还是“蒲公英型老人”,他们都不必刻意地改变自己,“做自己”是让晚年更幸福的首要秘诀。
(任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