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内的胃、肝、脾、肾等器官,并不能像双脚一样“脚踏实地”,而是通过韧带、筋膜固定后“挂”在腹壁上,随着年龄增加,腹部韧带、筋膜逐渐松弛,腹腔内压力减小或腹壁紧张度降低,腹腔便“托”不住了,可出现一个或多个脏器脱离原本位置,发生下垂或移位。
临床将腹腔内的脏器下垂统称为“内脏下垂”,常见的部位有胃、肾、子宫、肠道等。除了衰老这一主要原因,体弱消瘦、肌肉力量不足也是诱因,尤其是体形瘦长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腹腔内脂肪较少,无法为内脏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韧带、筋膜的负荷会更大,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松弛,脏器就会发生移位。所以,减重速度过快的人,腹腔内脂肪组织快速减少,内脏下垂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长期驼背等不良姿势可使腹腔空间变窄,一旦挤压到肋骨,位于其下缘的肝、胃、脾就会往下“掉”。
内脏下垂会造成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症状,比如胃下垂患者一进食就感到腹部胀满、有下坠感,且吃得越多症状越重;久站或步行后出现肝区隐痛、闷胀感,可能是肝下垂闹的;肾下垂主要表现为腰痛,剧烈活动后还可出现血尿、蛋白尿,肾结石、尿道感染风险也会增加;无论是哪个内脏下垂,常会伴随肠道的拉伸,更易出现肠套叠、肠扭转,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些女性的“小肚子”总是减不下去,可能也是下垂的内脏掉入骨盆引发的。
出现内脏下垂时,临床通常先采用保守治疗,比如调整进食量,做到少食多餐,食物处理得尽量细软,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改善肠道运动;可在脐部水平系一条3—5厘米的腰带,帮忙托住腹内脏器,注意不要过高或过低;还可通过锻炼加强前腹壁肌肉,尽量把运动安排在餐前。如果内脏下垂已出现严重并发症,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比如悬吊术,大多能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
(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