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京杭大运河
始建于605年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千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历经多个朝代,持续努力与智慧的结晶。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运河进行疏浚、拓宽和改造,使其通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承担起了向北方地区调水的重任,为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南北物资交流的重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确保运河有充足的水源,古人巧妙地利用了沿途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将其纳入运河水系。同时,古人还通过修建堤坝、水闸等设施,对水源进行合理调配和控制,确保运河水位的稳定。
  在解决水位差问题上,古人采用了多种巧妙的方法。其中,“三湾抵一闸”的弯道代闸技术堪称一绝。以扬州古运河的三湾段为例,这里的河道原本直线距离只有23公里,但通过拐成大“S”形的弯道后,使河道延长到30公里。这样做是为了解决不置闸埭条件下的水位落差问题,通过迂回的河道降低河水的流速,确保行船安全。
  古人还在运河上设置了大量的通航闸,用以调节运河水深、流速。这些通航闸大多为单门船闸,在北宋时期设置了更为先进的复闸。复闸由两个通航闸联合使用,有节制水量和调节水深的作用。宋雍熙元年(984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在真扬运河第三堰修建了类似于现代船闸的二斗门,史称“西河闸”。两个闸间的距离约五十步,相当于今天的83米,能垂直升降,交替开合,不但提高了河运能力,又以大闸身容量克服了船只过往缓慢和被抢劫的缺点。
  在山东运河沿线,由于降水少且季节不均,致使运河水源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利用山东运河沿线湖泊繁多的特点,设置了水柜以调节水量。水柜其实就是利用周围湖泊来调节水源,这些湖泊可以通过水闸与运河贯通。当夏秋运河水量大或是冬修需要降低运河水位时,便将运河水泄入湖中;当春季和夏初运河缺水时,则由湖中放水济运。水柜的设置,有效地解决了山东运河水源分布不均的困境,保障了漕运的畅通。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